安全生产管理知识
第一章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理论
第一节 安全生产管理基本概念
第二节 事故致因及安全原理
第三节 安全心理与行为
第四节 安全生产管理概念
第五节 安全文化
第二章 安全生产管理内容
第一节 安全生产责任制
第二节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第三节 安全操作规程
第四节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第五节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
第六节 重大危险源
第七节 安全设施管理
第八节 特种设备设施安全
第九节 安全技术措施
第十节 作业现场环境安全管理
第十一节 安全生产投入与安全生产责任保险
第十二节 安全生产检查与隐患排查治理
第十三节 个体防护装备管理
第十四节 特殊作业安全管理
第十五节 承包商管理
第十六节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第十七节 安全生产标准化
第十八节 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
第三章 安全评价
第一节 安全评价的分类、原则及依据
第二节 安全评价的程序和内容
第三节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第四节 安全评价方法
第五节 安全评价报告的内容及其编写要求
第四章 职业病危害预防和管理
第一节 职业病危害概述
第二节 职业病危害识别、评价与控制
第三节 职业病危害管理
第五章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第一节 安全生产预警预报体系
第二节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
第三节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
第四节 应急演练
第六章 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
第二节 事故调查与分析
第三节 事故处理
第四节 事故调查处理案卷管理
第七章 安全生产监管监察
第一节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第二节 矿山安全监察
第三节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第八章 安全生产统计分析
第一节 统计基础知识
第二节 事故统计与报表制度
-
+
首页
第二节 事故统计与报表制度
# 事故统计与报表制度 ## 一、事故统计的基本任务 (1)对每起事故进行统计调查,弄清事故发生的情况和原因。 (2)对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事故发生的情况进行测定。 (3)根据大量统计资料,借助数理统计手段,对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内事故发生的情况、趋势以及事故参数的分布进行分析、归纳和推断。 事故统计的任务与事故调查是一致的。统计建立在事故调查的基础上,没有成功的事故调查,就没有正确的统计。调查要反映有关事故发生的全部详细信息,统计则抽取那些能反映事故情况和原因的最主要的参数。 事故调查从已发生的事故中得到预防相同或类似事故的发生经验,是直接的,是局部性的。而事故统计对于预防作用既有直接性,又有间接性,是总体性的。 ## 二、事故统计分析的目的 事故统计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合理地收集与事故有关的资料、数据,并应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大量重复显现的数字特征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和推断,找出事故发生的规律和事故发生的原因,为制定法规、加强工作决策,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 三、事故统计的步骤 事故统计工作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 事故统计的步骤 (一)资料搜索 资料搜集又称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分析的目的,对大量零星的原始材料进行技术分组。它是整个事故统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资料搜集是根据事故统计的目的和任务,制定调查方案,确定调查对象和单位,拟定调查项目和表格,并按照事故统计工作的性质,选定方法。我国伤亡事故统计是一项经常性的统计工作,采用报告法,下级按照国家制定的报表制度,逐级将伤亡事故报表上报。 (二)资料整理 资料整理又称统计汇总,是将搜集的事故资料进行审核、汇总,并根据事故统计的目的和要求计算有关数值。汇总的关键是统计分组,就是按一定的统计标志,将分组研究的对象划分为性质相同的组。如按事故类别、事故原因等分组,然后按组进行统计计算。 (三)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是将汇总整理的资料及有关数值,填入统计表或绘制统计图,使大量的零星资料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是统计工作的结果。事故统计结果可以用统计指标、统计 表、统计图等形式表达。 ## 四、事故统计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安全生产涉及工矿企业(包括商贸流通企业)、道路交通、水上交通、铁路交通、民航飞行、农业机械、渔业船舶等行业。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针对本行业特点,制定并实施了各自的事故统计报表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来反映本行业的事故情况。指标通常分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绝对指标是指反映伤亡事故全面情况的绝对数值,如事故起数、死亡人数、重伤人数、轻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损失工作日等。相对指标是伤亡事故的两个相联系的绝对指标之比,表示事故的比例关系,如千人死亡率、千人重伤率、百万吨死亡率等。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已成为每年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重要统计指标之一。事故统计指标体系如图8-1所示。  > 指标 绝对指标 事故起数 死亡人数 重伤人数 轻伤人数 直接经济损失 损失工作日 相对指标 相对人员 千人死亡率 万人死亡率 十万人死亡率 百万人死亡率 相对劳动量 百万工时死亡率 百万工时伤害率 相对产值 亿元GDP死亡率 相对产量 百万吨死亡率 万立方米死亡率 百万平方米死亡率 相对其他 万车死亡率 亿客公里死亡率 重大事故万时率 百万机车总走行公里死亡率 …… 为了综合反映我国生产安全事故情况,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成立后,围绕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部署,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行业特点,借鉴国外先进的生产安全事故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对统计指标体系进行了改革,提出了适应我国的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指标体系。我国的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指标体系分为四大类。  ## 五、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调查报表制度 真实完整地收集和记录每起事故数据,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每起事故所包含的信息量,对事故统计分析至关重要。事故所包含的信息量要能够体现事故致因的科学原理,体现判定事故原因的正确方法,有利于调查事故的深层次原因、行业政策、区域的决策。《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调查制度》(应急[2020]93号)设计了四张报表:生产安全事故登记表(A1表)、生产安全事故伤亡(含急性工业中毒)人员登记表(A2表)、生产安全事故按行业统计表(B1表)和生产安全事故按地区统计表(B2表)。事故以“依法登记注册单位事故”和“其他事故”两类进行统计。依法登记取得营业执照的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的事故,纳入“依法登记注册单位事故”统计;从事运输、捕捞等生产经营活动,不需办理营业执照的,以行业准入许可为准,按照“依法登记注册单位事故”进行统计。不属于以上情形的事故,纳人“其他事故”统计。 (一)统计调查报表适用的对象及范围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 (二)统计调查的内容《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调查制度》四张表中主要包括事故发生单位的基本情况、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人数,下同)、受伤人数(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人数,下同)、直接经济损失、事故具体情况等。 (三)各报表具体填写内容各报表具体填写内容见表8-3至表8-6.《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调查制度》同时给出了主要指标解释和填表说明。 (四)统计调查报表组织实施本制度由应急管理部统一组织,分级实施,由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以上”包含本级,不含应急管理部,下同)通过“生产安全事故统计信息直报系统”(简称“直报系统”)负责数据的审核和上报。 (五)报送时间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在24h内通过“直报系统”填报A1表甲区域内事故统计信息。经查实的瞒报事故,应在接到事故信息后24h内,在“直报系统”中进行填报并纳入事故统计。 表8-3 生产安全事故登记表  表8-4 生产安全事故伤亡(含急性工业中毒)人员登记表  表8-5 生产安全事故按行业统计表  表8-6 生产安全事故按地区统计表  事故发生7日内,应及时补充完善A1表、A2表相关信息,并纳入事故统计。对于首次填报日期超过事故发生日期7日的,需将超期原因等相关情况在“直报系统”中注明。 事故发生30日内(火灾、道路运输事故发生7日内)伤亡人员发生变化的,应及时补充完善伤亡人员情况,并纳入事故统计。 事故调查结束后30日内,应根据事故调查报告及时完善校正有关事故信息。同时,由负责调查的人民政府的应急管理部门在“直报系统”上传事故调查报告。 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应在每月8日将截取至7日24时“直报系统”内的上月事故统计数据作为月度数据,即月度B1表、B2表,经审核确认后,在“直报系统”内上报。 县级以上应急管理部门应在每年1月8日将截取至1月7日24时“直报系统”内的上年事故统计数据作为年度数据,即年度B1表、B2表,经审核确认后,在“直报系统”内上报。 ## 六、伤亡事故统计分析方法 伤亡事故统计分析方法是以研究伤亡事故统计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伤亡事故统计有描述统计法和推理统计法两种方法。 描述统计法用于概括和描述原始资料总体的特征。它可以提供一种组织归纳和运用资料的方法。最常用的描述统计有频数分布、图形或图表、算术平均值及相关分析等。 推理统计法是从一个较大的资料总体中抽取样本来推断结论的方法。它的目的是使人们能够用数量来表示可能的论述。对伤亡事故原因的专门研究以及事故判定技术等主要应用推理统计法。经常用到的几种事故统计方法如下。  ## 七、伤亡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伤亡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和标准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T6721)进行计算。伤亡事故经济损失是指企业职工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所引起的一切经济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  ## 八、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 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的计算,在《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标准》(GB/T15499)中给出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其引用标准包括《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和《标准对数视力表》(GB/T11533)等。 标准规定了定量记录人体伤害程度的方法及伤害对应的损失工作日数值。该标准适用于企业职工伤亡事故造成的身体伤害。 标准共分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损失工作日: (1)肢体损伤。 (2)眼部损伤。 (3)鼻部损伤。 (4)耳部损伤。 (5) 口腔颌面部损伤。 (6) 头皮、颅脑损伤。 (7) 颈部损伤。 (8) 胸部损伤。 (9)腹部损伤。 (10)骨盆部损伤。 (11)脊柱损伤。 (12)其他损伤。 在每一类中又有许多小的类别,在计算事故伤害损失工作日时,可以从大类到小类分别查表得到。
白振川
2025年7月28日 20:11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Word文件
PDF文档
PDF文档(打印)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
有效期